宜修重生在选秀之前

番外十 锦瑟和鸣——余生

加入书架
书名:
宜修重生在选秀之前
作者:
喜欢叶猴属的苏氏
本章字数:
4410
更新时间:
2025-07-07

题记: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他们的余生,是文物裂痕里的金线,是诗稿夹缝中的批注,

在修复与发掘之间,将两世悲欢熬成琉璃盏中的梅子雪。

——沈宜修《双镜斋笔记》

北京胡同小院·西季流转

沈砚之与沈宜修的婚后生活,就仿佛是两件历经了无数沧桑岁月洗礼的珍贵文物,在专业细致的修复刀与考古刷的精心雕琢下,重新焕发出了璀璨夺目的光华。

他们那温馨而又独特的家,隐秘地坐落于故宫北侧那幽深静谧的胡同深处。

踏入这个小院,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株有着百年历史的老梅,那是沈砚之满怀深情亲手移栽过来的。

每当冬日来临,洁白的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梅枝上便覆满了如雪般的碎玉,在凛冽的寒风中,散发着一种清冷而又高雅的气质;

而到了夏夜,轻柔的风缓缓拂过,梅树的叶影在月光下婆娑起舞,恰似一幅古朴而又精美的古画,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诗意的世界。

走进他们的家中,书房无疑是二人灵魂共振的神圣结界。

北墙矗立着沈砚之那做工精美的紫檀修复工作台,上面凌乱却又有序地散落着青铜残片、色彩斑斓的矿物颜料以及精密的显微透镜。

这些看似普通的物品,在沈砚之的眼中,却是打开千年文明奥秘的钥匙。

南窗下,是沈宜修那典雅的红木书案,上面堆满了明代墓葬发掘报告与散发着古朴气息的《万历野获编》线装本。

书案上的纸张微微泛黄,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每一页都承载着历史的厚重。

在这一方小小的书房里,处处都弥漫着文物修复的禅意。

那一次,沈砚之专注地修复着雍正赐胤祥的田黄石印,温暖而柔和的灯光将印纽蟠螭纹清晰地投影在洁白的宣纸上。

沈宜修静静地坐在一旁,手中执着笔,认真地勾勒着纹样。突然,她停下手中的笔,若有所思地说道:“十三爷刻此印时,可想过三百年后它会在你手中重生?”

沈砚之停下手中的动作,指尖轻轻着印上的裂痕,神情专注而又虔诚地说道:“文物裂痕如人生遗憾,修补不是掩盖,是让光阴继续流动。”

那一刻,灯光似乎也变得更加柔和,仿佛在倾听着他们关于文物与人生的对话。

除了文物修复的禅意,书房里还时常涌动着诗词唱和的暗涌。

某夜,沈宜修专注地校勘着沈宜修(明代)《鹂吹集》手稿,当她看到“梅为何,雪为何”这句诗时,不禁怔然出神,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

沈砚之察觉到了她的异样,轻轻地将一杯热茶推至她手边。茶烟袅袅升腾,在氤氲的茶香中,他低声续道:“梅为卿簪鬓,雪共我白头。”

刹那间,前世胤祥在梅林为她簪花的记忆,如同这茶香一般,悠悠漫过她的心尖,让她的心中泛起了层层涟漪。

他们的生活,不仅仅有着诗意与浪漫,更是柴米油盐与千年文明的奇妙糅合。在厨房这个充满烟火气的地方,也有着别样的“厨房人类学”。

那一天,沈宜修正在厨房切菜,切着切着,她突然停下手中的刀,眼睛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说道:“你看这萝卜断面!良渚陶器上的切割痕是否也……”她的话音还未落,沈砚之己经敏锐地举起手机,迅速拍摄着萝卜断面的纹理,同时兴奋地说道:“明天带学生做实验复原新石器工具。”

此时,灶上的砂锅正噗噗作响,里面炖着仿《山家清供》复刻的南宋梅花汤饼,那浓郁的香气弥漫在整个厨房,仿佛在诉说着千年之前的美食故事。

在超市里,他们也有着独特的“超市田野调查”。在进口超市的冷藏柜前,沈宜修指着西班牙火腿切片的纹路,眼中满是惊喜地说道:“这肌理像不像马王堆肉脯的碳化痕迹?”

沈砚之看着她那可爱的模样,笑着将火腿放进推车,温柔地说道:“夫人,这是今晚的‘出土样品’,需用味觉分析法鉴定。”

一旁的收银员惊愕地看着这对讨论“食物考古”的夫妻,心中满是疑惑,却又被他们的独特所吸引。

他们的爱情结晶,长女沈念归生于飘雪的腊月,在她小小的襁褓中,塞着仿制的“长乐郡主印”拓片,仿佛从出生起,就与千年的文明结下了不解之缘。

幼子沈继云抓周时,紧紧地攥着洛阳铲模型不放,那专注的模样,仿佛己经立志要成为一名考古学家。

在这个充满文化氛围的家中,庭院也成了孩子们的“考古课堂”。

沈砚之在院中精心埋下仿官窑瓷片,然后耐心地教孩子们用探铲分层挖掘。不一会儿,念归兴奋地惊呼:“爸爸!这青釉碗底有字!”

大家围拢过去,只见碗底烧着“一世清欢”,那是砚之托景德镇匠人复刻的惊喜。沈宜修看着孩子们兴奋的模样,轻笑一声说道:“比墓葬简报还动人的考古现场。”

就连诗词,也在这个家庭中有着别样的传承。五岁的继云背诵《锦瑟》时,将“蓝田日暖玉生烟”改作“爸爸修玉冒轻烟”。

那一刻,沈砚之正专注地修复着汉代玉璧,听到儿子那可爱的改编,笔尖微微一颤,一滴水彩滴染在了“春心托杜鹃”的笺纸上,而那笺纸上的诗词,正是沈宜修用沈宜修(明代)原韵填的新词。

结婚十周年那夜,当整个城市都沉浸在宁静的夜色中时,沈砚之携着沈宜修,在故宫闭馆后登上了午门。

月光如水,将琉璃瓦染作霜色,仿佛给古老的宫殿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沈砚之缓缓展开手中的卷轴,泛黄的《胤祥园林图稿》上,新添了胡同小院的写生。

他深情地看着沈宜修,说道:“前世未能给你的梅雪同赏,都在这里了。”

在画角,题着新跋:“补天终有隙,填海岂无痕?幸得重泉下,犹逢掌上温。”就在这时,雪粒倏而纷扬飘落,轻轻地落在他修复多年的雍正粉彩梅瓶仿品上。

瓶身裂纹金缮处,恰似月下梅枝映雪而绽,仿佛在诉说着他们这一段柴米油盐与千年文明奇妙糅合的美好爱情故事。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