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安人

第三十章原自惊雷

加入书架
书名:
保安人
作者:
河家龙
本章字数:
4884
更新时间:
2025-04-20

原子惊雷(1964年10月)

兰州机械厂的广播突然中断日常节目,传来《人民日报》的紧急号外。马一龙手里的游标卡尺"当啷"掉在图纸上——新疆罗布泊的蘑菇云照片占满整个版面,底部却被裁去一截。

"师傅,这照片咋缺了半截?"学徒指着报纸。

马一龙摸出珍藏的日军望远镜,镜片上还留着"昭和十三年"的刻痕:"当年鬼子用这个看咱们山河,现在..."他指向车间里那台用炮弹壳改装的精密车床,"咱们用它造原子弹的零件。"

三线星火(1964年12月)

大雪封山时,马一龙带着"工业学大庆"的奖状来到秦岭深处。新厂房的夯土墙上还留着"深挖洞"的标语,他蹲在洞口,用当年修洮河运输车的技术改装矿车轨道。

"马工,这穷山沟能搞出啥名堂?"上海来的技术员搓着冻红的手。

老铁匠的儿子突然举起块矿石,阳光在铁灰色的表面上折射出七彩光斑:"1958年大炼钢铁,华龙叔在炉灰里捡出过这玩意——钼矿,造火箭喷嘴的好材料。"

边界风云(1964年2月)

中苏边界谈判破裂的消息传到厂里时,马一龙正在检修那台用日军坦克轴承改造的起重机。他盯着黑龙江地图上标红的珍宝岛,突然抄起焊枪,在钢梁上焊了道笔首的接缝——正好沿着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

"师傅,这焊缝超标准了..."

"将来要是造桥,"马一龙擦了把脸上的焊渣,"这就是国境线。"

技术突围(1964年7月)

苏联撤走全部专家后的第一个夏天,马一龙带着技校学生拆解废弃的"基洛夫"机床。有个回族学生指着俄文说明书发愁,他忽然从工具箱底层抽出本发黄的笔记——那是1952年苏联专家醉酒后落下的计算公式。

"看好了,"他用刺刀改的教具划开机床外壳,"当年造枪要逆向鬼子的'三八大盖',现在照样能破这铁疙瘩!"

新年钟声(1965年元旦)

三线建设的庆功会上,马一龙胸前别着两枚奖章:"技术革新标兵"和"先进生产者"。当《我们走在大路上》的旋律响起时,他望向窗外的秦岭——雪地里埋着昨天刚试制成功的火箭燃料喷嘴,金属光泽在月光下像极了罗布泊那朵被裁去的蘑菇云根部。

三线星火(1965年3月)

大巴山深处的军工厂里,马一龙正用日军钢盔改装的量具校准火箭燃料罐。洞壁上"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标语还滴着山体渗水,他忽然停下扳手——远处传来熟悉的叮当声。

"马工,您来看看!"年轻技术员举着块锈铁,"挖防空洞挖出来的..."

马一龙的手指抚过铁块上的"奉天造兵所"铭文,1938年马华龙用这个兵工厂的废料给游击队改过土枪。现在,这块铁将被熔进新型火箭发动机的壳体。

工业长征(1965年6月)

上海来的精密机床在蜀道中断成三截。马一龙带着工人们用日军铁轨做滑轨,靠人力把设备拖上秦岭。暴雨中,他右腿的机械假肢陷进泥里,金属关节咯吱作响。

"师傅!"徒弟要解安全绳。

"别动!"他抓起把红土抹在关节处,"西二年反扫荡,华龙叔用这法子防枪械卡壳。"红泥在雨水中板结,成了最好的防滑剂。

技术会战(1965年9月)

北京来的专家组对着苏联留下的"米格"图纸发愁。马一龙突然从工具包掏出个布包——里面是1956年马华龙记录的苏联专家醉话,边角还沾着包钢的铁粉。

"这里,"他指着潦草的俄文批注,"他们说发动机叶片要'像腰刀般淬火'。"

三个月后,中国第一台航空发动机在西川试车成功,叶片上隐约可见保安族锻刀的波浪纹。

雪夜传薪(1965年12月)

技校的地下教室里,马一龙用炮弹壳改的教具讲解"三线建设"意义。突然停电,他点燃珍藏的日军信号棒——磷火映着墙上的世界地图,在"越南"位置烧出个洞。

"记住,"绿光中他敲着假肢,"这铁是从朝鲜战场的美军坦克上拆的,现在它带着你们造拖拉机。"

春雷(1966年元旦)

庆功宴上,马一龙把"技术攻关标兵"奖章别在徒弟胸前。窗外传来闷雷,他忽然跑向车间,从淬火槽里捞出那块"奉天造兵所"的铁——经年累月的锻造,它己变成颗标准的火箭螺栓。

风暴将至(1966年5月)

兰州机械厂的大字报突然贴到了马一龙的车间门口,鲜红的叉号划在他"技术权威"的照片上。深夜,他蹲在淬火槽边,用日军钢盔舀起一瓢冷水浇在发烫的图纸上——那是他刚设计的新型拖拉机传动系统。

"师傅..."徒弟小王偷偷塞来一张车票,"明早五点的绿皮车,去三线。"

马一龙突然从工具箱底层抽出本泛黄的笔记,1956年苏联专家醉酒时写的计算公式在煤油灯下闪烁:"带着这个,去贵州找代号'451'的山洞。"

深山铸剑(1966年8月)

代号"451"的溶洞兵工厂里,马一龙正用当年修洮河运输车的技术改装导弹运输车。洞外传来批斗会的广播声,洞内却响着另一种轰鸣——他改装的液压系统正将苏联原装设备效率提升40%。

"马工!"年轻技术员突然压低声音,"刚发现车床被人动了手脚..."

马一龙摸出随身携带的镔铁片,在齿轮上一刮:"看这铁屑颜色——有人想让我们造次品!"

烈火真金(1966年10月)

造反派冲进山洞那天,马一龙正将最后一台设备沉入地下暗河。为首的年轻人举着火把,突然认出他腿上的机械假肢——那是用朝鲜战场美军坦克装甲改的。

"等等!"年轻人颤抖着摸出张照片,"您...您就是照片里这个用身体护住车床的人?"

火光中,泛黄的老照片上,年轻的马一龙正用身体挡在苏联专家破坏的机床前,背后是1956年包钢建设时的标语。

暗夜星火(1966年12月)

暴风雪夜,马一龙带着技术骨干在山洞里讲授"三线建设"意义。突然停电,他点燃珍藏的镁条——这是1964年罗布泊核试验时收集的试验场残骸。

刺眼的白光中,洞壁上"自力更生"的标语格外清晰。年轻人们没注意到,他们的笔记本下,都垫着那本被批斗为"毒草"的《机械原理》。

春雷惊蛰(1967年元旦)

当第一缕阳光照进山洞,马一龙正将最后一台合格设备打包装车。他摸出怀里珍藏的日军钢盔,轻轻放在车头——里面盛着从黄河取来的水,水面倒映着洞外新升起的太阳。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