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夜星火(1967年2月)
山洞兵工厂的柴油发电机突然熄火,马一龙摸出珍藏的镁条——这是1964年罗布泊核试验时收集的残骸。刺眼的白光中,他看清了被破坏的机床核心部件。
"师傅,是精密轴承..."徒弟的声音发颤。
老铁匠的儿子突然从腰间解下机械假肢,金属关节在镁光下泛着冷光:"用这个。"假肢内腔里,静静躺着三颗用日军坦克装甲打磨的精密滚珠。
钢铁誓言(1967年5月)
批斗会的口号声穿透厂房墙壁。马一龙蹲在机床下检修,突然用扳手敲击钢管——摩尔斯电码的节奏让工人们默契地加大了机器轰鸣声。
"马一龙!出来接受改造!"
他缓缓起身,胸前"技术能手"的奖章突然掉落,露出背面刻着的字:1959年,洮河抢险三等功。
三线惊雷(1967年8月)
贵州深山里的兵工厂遭遇围攻。马一龙带着技术骨干躲进溶洞,用日军钢盔煮着野菜汤。突然,洞顶渗水在钢盔里映出北斗七星的倒影。
"看好了!"他舀起一勺水洒在发烫的枪管上,"当年华龙叔说,只要钢火不灭..."
蒸汽弥漫中,洞外传来军代表的声音:"马工,军委急电!"
冬至(1967年12月)
马一龙在雪地里调试新式机床,机械假肢冻住了。他摸出珍藏的镔铁片,在雪地上划出火镰。
突然,铁片擦出火星,点燃了浸过柴油的棉纱——这是1938年游击队教的法子。火光中,机床上的国徽标志熠熠生辉。
新年(1968年元旦)
当第一缕阳光照进山洞,马一龙将最后一台合格设备打包装车。他摘下胸前褪色的"反动权威"牌子,露出下面崭新的"三线建设功臣"奖章。
山洞深处,那台用日军钢盔改造的淬火槽里,结冰的水面正倒映着洞外升起的朝阳。
铁匠雪夜突围(1968年1月)
贵州山区的暴雪压垮了兵工厂的临时工棚。马一龙用机械假肢撬开变形的钢架,突然摸到埋在雪下的日军钢盔——里面竟整整齐齐码着十二枚用炮弹壳车成的精密齿轮。
"师傅!三号洞的机床..."
老铁匠的儿子抓起钢盔就往山洞跑,假肢在雪地上戳出深深的痕迹。洞内,他摘下胸前的"反动权威"木牌,背面赫然贴着1962年国家科委的密令编号。
淬火(1968年4月)
批斗会的火把照亮车间的夜。马一龙被按在淬火槽前,突然挣脱束缚,将一叠图纸投入通红的液氮中。
"快看!"红卫兵惊呼。
液氮雾气散去,图纸上的墨迹消失了,却浮现出更清晰的蓝线——这是用日军密写药水绘制的导弹燃料系统改良图。
深山来信(1968年7月)
马一龙在检修水电站涡轮机时,发现转轴缝隙里塞着封信。泛黄的纸上只有一行字:"华龙叔1960年埋在刘家峡的合金配方在..."
突然停电,他摸出珍藏的镁条。火光中,信纸背面的水渍显影出完整坐标——正是当年苏联专家醉酒后吐露的耐高温材料参数。
冬至(1968年12月)
军工验收组在暴风雪中迷路。马一龙用假肢敲击输油管道,摩尔斯电码的节奏指引他们找到山洞。
"这是..."军代表震惊地看着洞内设备。
老铁匠的儿子指向墙上发黄的照片:1958年,年轻的马一龙站在第一台"东方红"拖拉机前,身后是马华龙用日军钢盔改装的量具。
新年(1969年元旦)
山洞庆功会上,马一龙默默离席。他走到结冰的淬火槽前,将胸前褪色的木牌投入其中。
冰层下,1964年罗布泊核试验时收集的镁条残骸突然发出微光,照亮了槽底那枚用日军坦克装甲打磨的火箭零件——它己经静静等待了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