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带着人形玩日共

第1069章

加入书架
书名:
1932:带着人形玩日共
作者:
酒歌
本章字数:
1956
更新时间:
2024-12-22

了解,可听你的语气,他们不是社会精英?可即便如此,也只能说是个例吧?”
  “更加准确地说,他们在成为社会精英之前,并不是精英,只是普通人而已...至于是不是个例,那我再讲一个例子,范氏义庄,听说过吗?”
  “你是说...范仲淹的家族?在苏州那个?”
  “对,它就是一个运用我说的这种思想建立的典型组织。”
  “那不是个慈善组织吗?我听说...”
  “你想得太简单了,迅哥儿。我研究过,慈善只是它的一方面,其实它最主要的作用,就和你们周家的家学一样,是为了传承家族的财富。”
  “怎么说?”
  “范氏义庄的首要作用,和欧美国家的家族基金会是一样的——保证所有族人有最起码的生存权、生活权和受教育权...”
  藤原兼实把范氏义庄的大致运作模式给鲁迅介绍了一遍:
  “有了最保底的生存条件,范氏族人便可把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学习和教育上,范氏家族便可以源源不断地产生精英,又反过来保护和壮大范氏家族...”
  “...”
  鲁迅顿时恍然大悟!
  身为官宦子弟,祖上甚至是北宋大儒周敦颐,这些事情他不是完全不知道,但从未用这种视角去看待过!
  不断有范氏子弟读书出头当大官,然后壮大范氏义庄的规模,从而让范氏出了更多的大官;
  以前他总觉得是范氏家教有方,现在看来,其实这不就是赌概率吗!
  成百上千个族人里,或许绝大部分都是普通人,但只要出那么几个甚至一个顶尖人才,前期的所有投资就全部赚了回来;
  然后,这些顶尖的族人会反哺和壮大范氏家族,而那些没成为顶尖人才的范氏族人再差也不会差哪儿去,至少守家没问题;
  所以范氏才能历经千年而不衰!
  其实,说白了,跟周家的“学田制度”、“族学制度”非常相似,只是更加完善和全面罢了!
  范氏人多,所以出精英的概率更大,效果很明显,周氏人少,出精英的概率小,所以难以看出效果!
  但不管怎么说,无论是范氏还是周氏的那些“精英”,其实还是出自原本不被重视的“普通人”!
  鲁迅一时有些懊恼。
  尽管他并非某些人以为的那种“反传统分子”,但他过去还是太轻视了一些东西,也弄错了一些东西。
  比如,“庸众的狂欢,恰恰是窒息中国的有个性的发展”;
  比如,“(即便)少看些中国书,其结果不过不能作文而已”;
  比如,“遇见强者,不敢反抗,便以‘中庸’这些话来粉饰,聊以”。
  (“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是极端错误的,他的看法严重误导了中国的知识分子”这种言论,歇一歇吧)
  现在,从藤原兼实这颇有道理的新解读来看,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固然有颇多糟粕,但还有更多值得挖掘的宝贵财富!
  我堂堂一个中国人,学自己国家的文化和历史,怎么还没有一个日本人学得好、学得精!
  “...你看,这就是用加大对普通人投入的思维去培养精英,我要做的事情,其实就是这一套的扩大化和重复,用国家替代宗族,用人民替代族人...”
  藤原兼实见鲁迅已经彻底明白了,便笑着更加深入地解释道:
  “不光是教育方面,在其他方面也一样,总而言之,就是让全体普通人拥有最基本的生活保障,给他们平等的受教育权,从而产生更多的精英,去推动社会进步。”
  当然,还有“解构宗族、扩大政府基层权力、提高国家组织度”的作用,不过这是暗戳戳要做的事情,就没必要明着说出来了。
  “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对,意思大约是差不多的,用物质世界的角度来解释,就是饿肚子的人因为血糖不足,根本没有能量去思考别的事情,大部分人自然也就成了普通人。”
  “可即便这么说,精英依旧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群体,这你总不能否认吧?精英和天才终归是有用的。”
  “没错,但精英这个概念一直都是相对的,每个时代和领域都有自己的精英,这个时代或领域是精英,落到另一个时代或领域,这些精英就可能不是精英了;”
  “就比如说,在宋朝大部分时候,读书人是精英,当兵的不算,可如果在乱世之中呢?你书读得再好,我一刀下来,你算什么狗屁精英?”
  “这就是为什么,本时代本领域的精英往往是最反对社会进步的群体,因为社会一旦进步到他们无法适应的时候,他们就不是精英了;”
  “所以,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很多精英会自发地阻止社会进步,这就是不被逼到无法生存的极点、改革往往无比艰难的原因;”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