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师回朝的路上,李承昭并未急于赶路。
大军押解着俘虏和战利品,行进速度本就缓慢,这正好给了他充足的时间,去思考一些更长远的问题。
云州大捷,为他赢得了无上的军功和声望,也让他手中的权力,达到了一个新的顶峰。
皇帝的赏赐流水般地送来,金银财宝、良田美宅,甚至还暗示可以为他指一门显赫的婚事。
这些,李承昭都一一婉拒了。
他所做的一切,最终目的只有一个——积蓄足够的力量,找到跨越时空,去到苏晚晚身边的方法。
而现在,他有了新的想法。
【晚晚,你说,如果能让百姓吃饱穿暖,不再受冻馁之苦,算不算是一种功德?】
夜里,李承昭在意识中问道。
苏晚晚有些意外他会突然问这个,但还是认真回答:【当然算!这是天大的功德。对于普通人来说,安居乐业就是最大的幸福。】
【那你说,天道是否会因为这份功德,对我网开一面?】
苏晚晚沉默了。
她不信鬼神,但她和李承昭的存在本身,就是最大的不科学。
她无法用唯物主义去解释这一切。
【我不知道天道会不会,但我知道,如果你能做到,你治下的百姓一定会感激你,拥护你。民心,在任何时代,都是最强大的力量。】
李承昭要的,就是这句话。
他不再满足于仅仅做一个战无不胜的将军,他要成为一个能改变时代的能臣。
而他的秘密武器,就是苏晚晚——一个来自千年后的,行走的“知识库”。
回到长安述职之后,李承昭便以“体察民情”为由,开始频繁地出入于京畿各地的田间地头和工坊之中。
第一个目标,是农业。
唐代的农业工具,以曲辕犁为代表,己经是当时世界的顶尖水平。
但李承昭在苏晚晚的“指导”下,发现仍有巨大的改进空间。
【你看,这个犁壁的弧度可以再优化一下,减少翻土的阻力。】
苏晚晚在脑海中,调出了一张现代农机博物馆里看到的改良犁的照片。
【还有播种,现在这样靠人力撒种,太不均匀了,浪费种子,出苗率也低。咱们可以做一个‘耧车’的升级版。】
她又调出了一张简易播种机的结构图,【用齿轮传动,控制下种的速度和间距,可以做到精准播种。】
李承昭将这些“奇思妙想”记下,回到府中,便召集了一批顶尖的工匠,关起门来反复试验。
他当然不能说这些是苏晚晚教的。
面对工匠们的疑惑,他只用了一句话来解释:“此乃吾梦中偶遇一位白须老者,自称‘谷神’,所传授的耕战之法。”
“谷神”之说,虽然听着玄乎,但从战无不胜的冠军大将军口中说出,便带上了一层令人信服的神秘光环。
工匠们不敢怠慢,按照李承昭画出的图纸,反复修改、锻造。
一个月后,第一架经过改良的“神力犁”和“精量耧”被制造了出来。
李承昭亲自牵着牛,在自己的封地良田里进行试验。
结果令人震惊,“神力犁”一天耕作的土地,是寻常曲辕犁的一倍半,且耕地更深,翻土更匀。
而“精量耧”播种的田地,不仅节省了近三成的种子,日后出苗也更加整齐茁壮。
消息传开,京中轰动。
农乃国之本。
李承昭此举,无异于为大唐的粮仓,凭空增加了数成的产量。
皇帝龙颜大悦,当即下令,由工部仿制新式农具,向全国推广,并再次对李承昭大加封赏。
西皇子李显等人,本想故技重施,攻击他“妖言惑众”,但这次,他们还没开口,就先被朝中主张农桑的老臣们,用唾沫星子淹没了。
管你是不是谷神托梦,只要能让粮食增产,就是天大的好事!
谁跟粮食过不去,谁就是与天下百姓为敌!
李承昭的第一步,走得异常稳健。
紧接着,他将目光投向了另一个被古人长期忽视,却在苏晚晚看来至关重要的领域——公共卫生。
【古代城市人口密集,但排污系统基本为零,所以瘟疫才会那么频繁。】
苏晚晚向他科普着“细菌”和“病毒”的可怕,虽然她无法解释清楚微生物学,但“看不见的微小虫子会通过脏东西传播疾病”这个概念,李承昭还是听懂了。
【你想怎么做?】李承昭问。
【学罗马人,修下水道!】
苏晚晚兴致勃勃,【当然,全面的地下管网工程量太大了。我们可以先从简单的开始。
比如,在军营和城市里,规定固定的垃圾倾倒点,集中处理。
修建公共厕所,粪便统一收集,进行发酵处理后,还能当做肥料还田,这叫‘生态循环’!】
【还有,推广用皂角洗手,饭前便后必须洗。
井水要定期清理,最好能煮沸再喝……】
这些在现代人看来是常识的东西,在唐代,却无异于一场认知革命。
这一次,李承昭没有再用“谷神”的名义,而是换了一个更符合当时社会背景的说法。
他上奏皇帝,称自己在研读道家典籍时,领悟到了“清净无为,道法自然”的真谛。
他认为,环境的污秽,会产生“瘴气”和“疠气”,
侵袭人体,导致疾病。
因此,他提倡“洁净运动”,以顺应天道,祛病延年。
这个说法,成功地将现代卫生防疫知识,包装成了古代的养生哲学。
皇帝本就对道家颇有兴趣,听闻此法还能减少病患,自然是大力支持。
于是,一场以“除瘴净气”为名的爱国卫生运动,在李承昭的推动下,于长安城内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起初,百姓们多有不适,但当他们发现,街道变得干净了,空气中的异味减少了,最重要的是,往年一到夏日就高发的腹泻和“时疫”,真的大幅减少后,抵触情绪便化为了由衷的拥护。
李承昭的府邸门前,甚至有百姓自发地送来“万民伞”,称颂他不仅是护国的大将军,更是心系万民的活菩萨。
在农业和卫生领域取得成功后,李承昭将手伸向了更具挑战性的技术——印刷。
唐代己有雕版印刷,但效率低下,成本高昂,知识基本被垄断在世家大族和寺庙手中。
【活字印刷术!】苏晚晚几乎是脱口而出,【用胶泥刻字,烧制成陶活字,或者用木头、金属。这样就可以重复排版,印刷效率能提升几十上百倍!知识的传播速度,将会是革命性的!】
她一边说,一边在脑海中为李承昭勾勒出拣字、排版、上墨、印刷的整个流程。
李承昭被这个想法深深震撼了。
他比苏晚晚更清楚,知识的垄断,是阶级固化的根源。
如果能让寒门子弟,也能以低廉的价格买到书籍,对整个大唐的未来,将意味着什么。
那将是一场足以改变国运的变革。
这件事,他进行得极为隐秘。
他没有上报朝廷,而是以私人名义,在自己的封地里,建立了一个秘密工坊,网罗了一批最可靠的工匠,开始秘密研究“活字之法”。
在苏晚晚提供的“蓝图”和他的组织协调下,工坊的进展神速。
当第一本用活字印刷术印制的《论语》,摆在李承昭面前时,他抚摸着那清晰的字迹,和纸页间淡淡的墨香,心中涌起一股前所未有的豪情。
这不仅仅是一本书,这是一个新的时代。
【承昭,你真是个天才。】苏晚晚由衷地赞叹。
她只是提供了理论,而将这些理论,巧妙地融入这个时代,并成功推行,靠的是李承昭的智慧、胆识和无与伦比的执行力。
【我们,是天才。】李承昭在心中纠正她。
他站在窗前,望着天边的星辰,那颗属于他与苏晚晚的“星辰晶石”,仿佛也在熠熠生辉。
朝堂的权柄,民间的声望,新技术的储备……他手中的筹码,正在变得越来越多。
这一切,都将成为他跨越千年,去拥抱她的阶梯。
通往未来的路,正在他的脚下,一步步地,被坚实地铺就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