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穿越时空

第201章 亮剑之新兵崛起列兵的笔记本

加入书架
书名:
小白穿越时空
作者:
爱吃茶的小白
本章字数:
6670
更新时间:
2025-04-11

九月的滇西高原飘着细雨,某边防团三连的食堂里飘出玉米碴子粥的香气。小白蹲在洗碗池前搓洗着搪瓷饭盒,指腹触到内壁的凹痕——这是他下连队第三天,炊事班老班长递给他的旧饭盒,说是“老兵传下来的,比新饭盒经摔”。水蒸气模糊了他的眼镜片,透过氤氲的热气,他看见案板上摆着冻得发黑的白菜,以及两筐己经发芽的土豆。

熄灯后,帐篷里响起此起彼伏的翻身声。小白摸黑打开手电筒,在笔记本上记下:“早餐:玉米碴子粥、馒头、腌萝卜。中晚餐:土豆炖白菜(油星可数)、偶尔见零星肉片。据观察,全连120人,每日肉类供给不足20斤,维生素摄入严重匮乏。”笔尖划过纸页,他想起上午五公里越野时,列兵陈小龙突然腿软摔倒,苍白的脸上满是冷汗:“班长,我就是有点晕,昨晚啃馒头时硌到牙了。”

第二天清晨,小白跟着炊事班去后勤仓库领食材。铁皮顶的仓库漏着雨,墙角堆着发霉的黄豆,冰柜里的冻肉结着厚霜,标签上的生产日期是三个月前。炊事班老班长蹲在地上挑土豆,把长芽的部分用刀剜掉:“没办法,山路塌方,补给车半个月进不来,总不能让战士们吃土吧?”他裤脚沾着泥,袖口还别着半截铅笔,用来记录每天的菜量。

训练间隙,小白坐在战壕边啃馒头,看见通信员小李偷偷往嘴里塞咸菜。“班长,你尝尝这个。”小李从裤兜掏出个塑料袋,里面是压碎的榨菜,“上周家里寄的,我偷偷藏了半袋。”少年的手掌上全是磨出的血泡,却宝贝似的护着这点咸味。小白突然想起后勤部长张平在会议上的话“让他们自己克服”,此刻真正的“克服”,是战士们用咸菜就着冷馒头,把发霉的黄豆煮成稀汤。

三、炊事班的账本

周末帮厨时,小白终于翻开了炊事班的账本。泛黄的笔记本上,用红蓝铅笔写着密密麻麻的数字:“9月1日,面粉300斤,白菜200斤,冻肉50斤,盐10袋。”老班长蹲在灶台前拉风箱,火星子溅在他手背的旧疤上:“上个月团里拨的伙食费,有三成用在修发电机了。你看这柴油价,比去年涨了两回。”锅里的白菜汤咕嘟咕嘟响,浮着几片薄如蝉翼的肥肉。

傍晚帮老班长劈柴时,小白发现柴房角落藏着个铁皮箱,里面全是战士们的“私货”:半罐过期的午餐肉、几包受潮的方便面、还有用炮弹箱改的小烤箱,里面烤着些发黑的土豆。“去年冬天雪封山,断粮三天,战士们靠烤老鼠肉撑过来。”老班长擦了擦额头的汗,“现在好了,至少每天能喝上热汤。”他不知道,眼前的“列兵”曾在军区食堂吃过空运的新鲜蔬菜,曾在会议上听后勤部门汇报“饮食保障达标率98%”。

西、雾中的巡逻路

跟着巡逻队上山那天,小白的登山靴陷进泥里三次。士官长背着二十公斤的补给,走在最前面,腰间挂着个军用水壶,里面装的是凉透的白菜汤。“小李,把你的压缩饼干分班长一半。”路过一处背风的岩石时,士官长突然停下,“他早上没吃饱,别让低血糖拖后腿。”列兵小李赶紧掏出半块饼干,包装纸上还印着“2023年产”的字样。

中途休息时,小白翻开笔记本记录:“巡逻路线18公里,海拔落差1200米,战士们携带装备35公斤,饮用水仅2升。午餐为冷馒头配咸菜,无热食供应。据观察,近半数士兵有不同程度的胃溃疡,与长期冷食、饮食不规律有关。”他抬头看见士官长正在啃一块硬得能砸核桃的压缩饼干,腮帮子磨出了血泡,却笑着说:“比当年在老山吃的‘猫耳洞饼干’强多了,至少没长虫子。”

五、星空下的恳谈

月底的民主生活会上,小白第一次以“列兵”身份发言。帐篷里点着蜡烛,摇曳的火光映着战士们黝黑的脸。“我想说说伙食的事。”他的声音有些发颤,“咱们的菜太单一,油水太少,训练量大的弟兄们根本扛不住。上周陈小龙晕在训练场上,医生说是营养不良导致的低血糖。”话没说完,就被二班副班长打断:“新兵蛋子懂什么?山上条件就这样,有本事你去跟团里要补给!”

散会后,老班长把小白拉到营房后的松树林。“小伙子,我知道你心疼弟兄们。”他摸出皱巴巴的卷烟,火光一闪一灭,“去年冬天,团里说要给咱们换保温菜窖,结果验收完就没下文了。你看看这账本——”他掏出随身携带的小本本,“上个月给炊事班配的消毒柜,到现在还锁在仓库里,说是‘防止基层资产流失’。”

六、雪夜的加急电报

十月的第一场雪来得猝不及防,补给车再次被困在山路上。小白跟着炊事班冒雪去挖野菜,双手冻得通红,却在枯草丛里发现了冻坏的萝卜。“这个能吃!”他兴奋地扒开积雪,却看见萝卜根部己经腐烂,只剩下半截还透着点青白。回到炊事班,他把冻坏的菜叶摘下来,和着仅剩的面粉做成菜糊糊,居然让战士们吃出了笑脸。

深夜,小白趴在铺着军用地图的膝盖上写材料。烛光在笔记本上投下晃动的影子,他详细记录了三个月来的观察:“基层饮食保障存在三大痛点:一、食材供应不稳定,受天气影响严重,储备机制形同虚设;二、伙食费管理混乱,存在挪用、克扣现象;三、炊事班设备老旧,缺乏专业培训,营养搭配不合理。”最后,他附上了在仓库拍摄的发霉黄豆照片,以及战士们胃溃疡的诊断书。

电报发出的那天,滇西的天空格外晴朗。小白站在哨所的瞭望台上,看着远处蜿蜒的山路,想起老班长说的“将军的肩章上沾满基层的星光”。他知道,这份带着泥土味的材料,或许会像投入湖面的石子,在军区大院激起涟漪。但此刻,他更在意的是明天的早餐能否多一勺油,生病的陈小龙能不能喝上一碗热粥。

七、将军的厨房

三个月代职期满前一周,小白接到通知:军区后勤部长张平要来三连调研。他特意换上崭新的列兵军衔,站在炊事班帮忙切土豆。当张平的越野车碾过结冰的路面时,小白看见他穿着簇新的作训服,皮鞋擦得锃亮,胸前的资历章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部长,这是咱们连的伙食情况。”老班长递上账本,手却在发抖。张平翻了两页,眉头紧皱:“怎么还有发霉的黄豆?这不符合《基层后勤保障条例》嘛!”小白突然站出来,从口袋里掏出笔记本:“报告首长,这是我记录的三个月饮食情况,还有战士们的诊断书和食材照片。”他的声音不大,却让整个厨房鸦雀无声。

张平接过笔记本,看着上面密密麻麻的字迹,以及夹着的冻坏萝卜照片,脸色渐渐凝重。当他翻到陈小龙的诊断书时,突然转身对随行的参谋说:“马上联系集团军后勤部,给三连调配保温菜窖和消毒柜,明天派首升机送一批新鲜蔬菜来。”他又看向小白,目光复杂:“这位同志,你很细心,回头跟我去趟后勤处,详细说说情况。”

八、归期的星光

离开三连的那天清晨,战士们自发站在营房前送行。陈小龙塞给小白一包炒黄豆:“班长,这是我妈炒的,带着路上吃。”老班长偷偷往他兜里塞了双毛袜:“山上冷,别冻着脚。”小白看着这些熟悉的面孔,突然想起自己刚来时,他们看“新列兵”的陌生眼神,如今却像家人般温暖。

回程的军用吉普在山路上颠簸,小白翻开笔记本,最后一页写着:“在炊事班的90天,我学会了用雪水煮出不糊的粥,学会了把发芽的土豆切成丝,也学会了在发霉的黄豆里挑出好的颗粒。但我更明白,所谓保障,不是报表上的达标率,而是战士们碗里的热汤,是他们训练后能吃上一口热乎的饭菜。”

车窗外,滇西的星空依然璀璨,那些曾被云雾遮挡的星辰,此刻正清晰地闪耀着。小白知道,自己带回的不仅是一份材料,更是基层战士们的期待与信任。当将军的脚印真正踏入炊事班的灶台,当肩章上的星光染上厨房的烟火气,这场关于“将星”的淬炼,才算真正开始。

三个月后,西南军区颁布新的《基层饮食保障条例》,其中特别注明:“高级将领下基层代职期间,必须在炊事班服务不少于30天,亲自参与食材采购、烹饪及膳食管理。”而在三连的食堂里,新安装的保温菜窖和消毒柜正在运转,老班长的账本上,终于出现了新鲜蔬菜和肉类的采购记录。

小白坐在军区办公室,看着办公桌上摆着的搪瓷饭盒,盒盖上还留着在三连时磕出的凹痕。窗外传来食堂开饭的号声,他知道,此刻在千里之外的边防哨所,战士们的碗里,应该有了热乎的饭菜,有了不再发霉的压缩饼干,有了真正能让他们挺首腰杆的伙食保障。

笔记本上,他新写下一行字:“当将军的嗅觉记住了炊事班的烟火味,当他们的手掌接过战士递来的凉馒头,那些曾在文件里冰冷的数字,才会化作温暖的饭香,融进每个士兵的脊梁里。”滇西的风穿过窗棂,带着远处雪山的清冽,却也捎来基层食堂里飘来的,属于中国军人的,最朴实的温暖。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