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文物修复是逆时追光,而遇见你,是光阴予我的特赦。”
——沈砚之修复笔记扉页题字
“考古人掘地三尺寻因果,却在你眼中触到最深的源。”
——沈宜修《双镜记》后记
南京·明孝陵·雪后初霁
南京,这座承载着千年历史的古都,在腊月里罕见地迎来了一场大雪。
雪后的明孝陵,宛如一幅被岁月精心雕琢的水墨画卷,静静地铺展在紫金山的南麓。
洁白的雪轻柔地覆盖着每一寸土地,让整个明孝陵都沉浸在一片银装素裹的静谧之中。
沿着神道缓缓前行,两侧的千年石兽依次映入眼帘。
狮子、獬豸、骆驼、巨象,这些历经岁月沧桑的石兽,此刻静默地矗立在雪中,身上仿佛披上了一层厚重的雪甲,宛如一群忠诚的哨兵,坚定不移地守护着这一方古老的时光。
石象那庞大而沉重的身躯,重达80吨,在雪光的映照下,泛着青灰色的冷芒。它的鼻尖上,凝着一根晶莹剔透的冰凌,在寒风中微微颤动。
远处,虬曲的梅枝在雪中若隐若现,与石兽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一幅美轮美奂的水墨长卷。
在这如诗如画的场景中,沈宜修身着一件象牙白羽绒服,静静地跪在神道东侧的石象旁。
她的身姿在洁白的雪地里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宛如一朵在雪中绽放的雪莲。她手中握着一把毛刷,动作轻柔而细致地扫开石象旁浮雪,每一个动作都带着一种专业和专注。
随着浮雪被一点点扫开,半枚深埋土中的龙凤玉佩逐渐露出了它神秘的面容。玉佩的断口嶙峋,龙首与凤翼己经分离,仿佛在诉说着一段被岁月尘封的故事。
然而,透雕的蟠螭纹依然清晰可见,那精美的纹路透出明代皇室特有的凌厉气韵,仿佛在向世人展示着那个时代的辉煌与荣耀。
当她的指尖触及玉面的那一刻,一股冰凉的触感瞬间传遍全身,同时,一阵心悸猛然袭来。
那种感觉,仿佛三百年前有人曾将同样的玉佩按进她的掌心,温热的血顺着玉缝渗入她的肌理,让她的内心涌起一股莫名的悸动。
“沈教授,这玉佩的形制像是永乐年间的赏赐品?”一个年轻的学生在递来工具时,好奇地问道。他的眼神中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和对老师的敬佩。
沈宜修没有应声,她只是静静地凝望玉佩上那道斜贯龙目的裂痕。恍惚间,她的耳畔似有金戈铁马声混着淡淡的梅香飘过,那声音仿佛来自遥远的过去,带着一种神秘而又沧桑的气息。
她试图细听,想要捕捉那声音背后的故事,然而,待要细听时,却只剩寒风卷雪扑簌簌砸在石象背脊上的碎响,那声音清脆而又寂寥,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无情。
在距离沈宜修百米外的碑亭下,沈砚之正俯身专注地查验一批特展文物。他身着一件玄色大衣,肩头落满了细细的雪,然而他却浑然未觉,仿佛整个世界都只剩下眼前的这些文物。
他手持放大镜,眼神专注而又坚定地聚焦在一尊鎏金铜钟的机括齿纹上。作为故宫首席钟表修复师,他己经在这个领域深耕多年,习惯了在0.01毫米的精度间与时光博弈。
他熟练地进行着车削齿轮、校位发条等操作,每一个动作都精准而又娴熟,仿佛在与沉睡的岁月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让那些沉睡的岁月重新搏动起来。
一阵风忽而掠过亭角,那风带着一股凛冽的寒意,吹散了案几上的文物档案。纸张在风中纷飞,仿佛一只只翩翩起舞的蝴蝶。
在纸张纷飞间,沈砚之抬眼望向神道,恰见那跪在雪中的身影。她正拈起玉佩仰首对光,侧脸被雪色镀上一层薄釉,显得格外圣洁而又美丽。
她颈间的松石蓝围巾在洁白的雪地里显得格外醒目,如幽蓝的火焰,灼进他的眼底,让他的内心泛起了一丝涟漪。
沈砚之踏雪走近时,沈宜修正试图拼合玉佩的断口。她的眼神中充满了专注和执着,仿佛在与这枚玉佩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
“双刀线工艺,”沈砚之声音清冽,似冰泉击石,那声音在寂静的雪地里显得格外清脆悦耳,“明代宫廷匠人用双刃刻刀斜切入玉,形成这种45°角的平滑断痕。”他的话语中充满了专业和自信,仿佛在诉说着一段古老而又神秘的历史。
沈宜修倏然抬头,见他指尖悬在玉佩上方。那双手骨节分明,虎口处覆着薄茧,那是常年握持修复刀留下的印记,见证了他多年来在修复领域的辛勤付出。
更让她惊心的是他的眉眼:剑锋般的眉骨下,一双琥珀色瞳孔深如古潭,倒映着雪光与她怔忡的影,让她的内心涌起一股莫名的慌乱。
风骤急,梅林簌簌抖落漫天花雪。那雪如同洁白的花瓣,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营造出一种如梦如幻的氛围。一枝白梅被风折断,恰恰坠向沈宜修发间。
沈砚之抬手迅速截住梅枝,动作干净利落,然后递还她掌心。他的眼神中充满了温柔和关切,仿佛在呵护着一件珍贵的宝物。
“修复残器如缝补时光,”沈砚之忽然开口,他的声音低沉而又富有磁性,“这枚玉佩若交予故宫文物医院,或可重现‘金镶玉’旧观。”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对文物修复的信心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沈宜修接过梅枝时,指尖擦过他掌心冻红的裂口。那一瞬间,一股电流般的战栗顺指蔓延,让她的内心涌起一股莫名的情感。
前世记忆碎片刺破时空:
在梅林深处,一个身着青衣的男子微笑着递来折枝:“赠你。”他的眼神中充满了温柔和爱意。
她以更瘦劲的梅枝回赠:“同字为缘。”她的声音清脆而又悦耳,带着一种羞涩和喜悦。
他笑时眼底映出漫天飞雪:“我叫沈砚之。”那笑容如同冬日里的暖阳,温暖而又迷人。
暮色渐沉,神道石兽在雪地上投下诡谲长影。那影子在雪地里显得格外神秘而又诡异,仿佛在诉说着一个个古老的传说。
沈宜修将玉佩封入标本袋,起身时膝上积雪扑簌簌滑落,那声音清脆而又悦耳,仿佛在为这个故事画上一个句号。
“沈砚之。”他忽然自报姓名,递来名片。故宫烫金徽章下,“古器物修复中心”几字如暗纹浮动,那字迹清晰而又醒目,仿佛在诉说着他的身份和使命。
沈宜修指尖抚过凹凸的烫金字痕,雪粒在两人呼吸间蒸腾成雾。那雾在寒冷的空气中弥漫开来,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又浪漫的氛围。
“沈宜修。”三字脱口而出时,她看见他瞳孔猛地收缩,仿佛有根深埋地底的弦,被这个名字骤然拨响。
那一瞬间,他们的目光交汇在一起,仿佛时间都停止了转动。
远山传来晚钟,那钟声悠扬而又深沉,惊起寒鸦掠过宝顶。雪地上两行脚印一深一浅,朝陵宫门蜿蜒而去,融进南京城初上的华灯里。
而在他们身后,石象静默矗立,梅枝在风中写下未完成的诗行,仿佛在等待着他们去续写这段美好的故事。